<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亚洲色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手机 ,男女性高视频免费观看国内,老色鬼第一页av在线,久久久久精品婷婷

      理解自己的文明(9):翰墨華章|圖鑒

      文博時空2024-07-20 08:43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王童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是唯一可以跨越時空、任由世間蕓蕓眾生臨摹體悟,連接前人與今人的藝術(shù)通道。

      《淮南子·本經(jīng)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造字,華夏文明生根。甲骨文出,千年歷史載于方寸之間。青銅銘文,時光留痕,記載輝煌與滄桑。魏晉時,篆隸草楷,各領風騷。唐書嚴謹,宋意灑脫,元明尚態(tài),清代碑帖競艷。書法之美,如詩如畫,彰顯華夏千年文化魅力。

      01

      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

      商周時期,鐫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文字稱為“甲骨文”,筆觸瘦勁而鋒利,仿佛每一劃都蘊含著遠古的智慧和力量。這些文字符號不僅記錄著歷史的痕跡,更如同一把把鋒利的刻刀,以簡潔而有力的線條,在時光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后人書法中的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從甲骨文可窺雛形。

      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相較于甲骨文,更顯流暢與古樸。字體整齊遒麗,形態(tài)多樣,既見雄渾之氣,又顯靈動之美。

      商 “土方入侵”涂朱卜骨刻辭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內(nèi)容記述了在武丁某年的五、六月間有四天進行占卜,問本旬之內(nèi)是否會有災禍,屬于旬卜。武丁親自占卜后判定邊界有患,后果真收到土方入侵騷擾的消息。由于所發(fā)生事件重要,刻辭涂朱(將朱砂涂嵌在刻辭中),以示區(qū)別。

      商朝 商子龍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子龍鼎的“子龍”二字銘文鑄刻在鼎的內(nèi)壁近口緣處。銘文中的“子”字居左上角,字較小,實筆陰刻。“龍”字在右下,系雙鉤而成,很像一條豎立而尾向右卷的龍。并且,子龍鼎上出現(xiàn)的銘文“龍”,被證實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青銅圓鼎銘文中,最早出現(xiàn)的“龍”字。字形非常寫實,仿佛龍在騰飛,極具活力。

      商代 后母戊銅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后母戊銅鼎腹部內(nèi)壁鑄銘文“后母戊”,“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母親(商王武丁之妻)的廟號。“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西周 利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字體扁長,字跡凝重穩(wěn)健,并保留有商代銘文字體首尾尖中間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西周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西周早期以成康時期的金文為代表,雖已初具圓渾樸茂的金文線質(zhì),但在書寫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鍥刻遺風,線條起止雖然偶出鋒芒,但修飾之感已將這種鋒芒逐漸掩蓋。直線剛挺勁健,順其自然;曲線則剛?cè)嵯酀崎L而連貫,在點畫之間平添了一種運動的美感。

      古代的書寫載體經(jīng)歷多個階段,從最早期的石頭、龜殼獸骨,到竹簡,造紙術(shù)發(fā)明后,紙上書寫慢慢成為主流。西周末年,當甲骨文消泯、金文衰微之際,古人便“以文勒石”,石鼓文興起,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

      戰(zhàn)國 石鼓文(紙本墨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鼓文字體呈正方形,略豎長,字形上緊下松,布局稀疏,筆畫均勻,圓轉(zhuǎn)有力。

      戰(zhàn)國 楚帛書 美國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藏

      帛書由三個部分構(gòu)成,其中包含兩段書寫方式相反的文字,一段為 8 行,另一段為 13 行。書寫者用長毫細筆,在長 38.76 厘米、寬 47 厘米的方寸帛書中呈現(xiàn)纖細而又富有力量感的書法,書寫時必須不斷地捻轉(zhuǎn)筆桿才能寫出,體現(xiàn)了書寫者高超的書寫筆力。雖然是蠅頭小字,但是筆墨精到,筆畫清晰。書寫構(gòu)形多橫向取勢,字形扁平呈現(xiàn)穩(wěn)定感,書寫輕重有度。線條也非常富有動態(tài)美感,直而有波,曲而帶挑,輕點重頓,粗細變化。

      戰(zhàn)國簡《金滕》 清華大學藏

      《金滕》簡文字布局舒朗、書寫工整,字跡形體略扁,字勢亦欹斜,側(cè)鋒入筆。橫畫作弧形,豎畫略彎,起筆依勢而落,多露鋒,收筆瀟灑,順勢轉(zhuǎn)折,筆勢流麗,內(nèi)圓外方,波勢挑法已現(xiàn)端倪。這種有意的彎轉(zhuǎn)書寫,有別于傳統(tǒng)戰(zhàn)國金文。在“擺動”過程中,要提高書寫速度,簡化和連寫成為必不可少的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而“簡化”和“連寫”正是“草化”最為常用的書寫方式,觀《金滕》開放、直率、輕松的書寫特性,極具和諧之美。也正是這種書寫方法的改變,開啟了中國書法史上書體“以勢寫象”的變革。

      戰(zhàn)國楚簡《孔子詩論》 上海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作為具有齊系寫法的抄本,受底本影響較大,功力精深,筆勢方勁嚴謹,結(jié)構(gòu)整齊端莊,格調(diào)勁峭硬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此種字體應主要是繼承楚國金文《秦王鐘》及郭店楚簡“老子體”的風格發(fā)展而成。

      在書寫上化曲為直,剛勁嚴整,為典型的北派風格。東周齊系金文以線條徑直、鋒芒畢露、瘦削挺拔為特點,而楚系文字以線條纖細、屈曲柔婉、輕盈飄逸為特點。就地域書風而言,《孔子詩論》為非典型楚地南方書風,格調(diào)精嚴,氣力彌漫,形體端莊。就其用筆特征而言,用筆多中鋒,厚重收斂,沒有牽絲,行筆速度均勻適度,一絲不茍,與西周中期以來成熟青銅器銘文的篆引筆法是一脈相承的,也與后來的玉箸篆筆法相同。就體勢而言,多平直少弧度,多折筆而剛勁有力。

      戰(zhàn)國 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藏

      鐫刻有 31 字的銘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陽,其永時用享”,其意思是說,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 年),楚王熊章從西陽回來,專門為曾侯乙做了這件镈鐘,送到西陽,讓曾侯永世用享。章法嚴謹端整,縱有行,橫有列,幅面內(nèi)布局均衡,尺寸合度。用筆以中鋒運行,筆畫纖細圓潤,起落筆跡清晰可視,行筆勻暢,有良好的力度感。

      02

      秦漢

      《說文解字序》稱:“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秦始皇一統(tǒng)中國,下令“車同軌,書同文”,小篆成為官方文字,筆畫停勻,圓健遒勁,結(jié)體平穩(wěn),上密下疏,沉著舒展,為后世書法之根基。

      李斯創(chuàng)制的秦小篆雖精致,但篆法嚴苛,書寫不便。西漢時期,隸書逐漸興起,字形從縱勢向橫勢發(fā)展,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或靈動飄逸,或厚重樸拙。至東漢,蔡邕的“飛白”和張芝的“今草”開創(chuàng)了草書新格局。

      秦 李斯 《瑯琊臺刻石》

      小篆精品,用筆雄渾清麗,結(jié)體圓轉(zhuǎn),頗有《石鼓》遺風。

      秦 李斯 《泰山刻石》(明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斯擅長書法,傳世書跡有“秦四山刻石”(《泰山碑文》《嶧山碑文》《瑯邪臺碑文》《會稽碑文》)。

      用筆精美,平穩(wěn)流轉(zhuǎn),骨肉勻稱,含蓄委婉,氣魄宏大,簡捷明快。與先秦書法相比,秦小篆行筆粗細大體相同,橫平豎直,轉(zhuǎn)折處極為流利飄逸,無生硬之筆。藏頭護尾,筆筆精細,一絲不茍,如錐畫沙,委婉含蓄中自有骨力豐沛之氣。橫勢穩(wěn)健,縱勢豪逸,簡練明快,宏偉壯觀。雖法度嚴謹,但不失威嚴雄奇之神采,山岳廟堂之氣象。

      秦 石鼓文——作原鼓?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大篆,11 行,行 4 字。此鼓是在十個石鼓中謳歌最早的石鼓文,發(fā)現(xiàn)后被人從上面鑿而作臼,故上面缺三字,是在汧原作畤以祭祀上帝的工程。

      秦 云夢秦簡《語書》 湖北省博物館藏

      書法風格遒勁古雅,筆法圓潤熟練,點畫圓潤,粗細均勻,結(jié)字在平穩(wěn)中略有欹側(cè)之姿,有些字形有下沉之勢。如“主”字的寫法較為突出,如“心”、“恙”、“忠”等字故意加重尾筆的磔畫,突出其點畫的特點。又有部分獨體字的橫畫已有明顯的波挑之勢,如“上”、“一”等字,這不僅可以看出書寫者用筆老練嫻熟,從波挑等點畫的寫法中窺得后世隸書的雛形。

      從單字上看,書寫者已經(jīng)有了一收一放、一緊一松、一疏一密的對比審美意識。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中,有的字以左緊右松為特點,如“城”、“攻”;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中,有上密下疏的特點,如“聞”字,上半部分點畫密集緊湊,下邊的“耳”字有下墜的趨勢。

      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湖南省博物館藏

      帛書《周易》整體風格細致工整。它們橫平豎直,四角整齊,扁形而左右分配均衡,展現(xiàn)了一種莊雅端麗的美態(tài)。它的蠶頭圓潤自然,燕尾豐實老到,燕鋒峻拔俏麗,橫畫常向中宮凹收,點畫的安排含蓄精致,馬帛篆隸作品里一行中拖出的一、二縱長粗重的捺筆或豎、豎鉤之筆已大大縮短。因此它更具結(jié)體莊正勻靜、姿態(tài)雅麗的西漢帛隸風格。

      東漢 張芝《冠軍貼》(刊于宋代《淳化閣帖》中?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筆法疾馳奇詭多變,回轉(zhuǎn)勾連、舒卷各得其宜,且“一筆書”寫法,打破了章草橫勢運筆、字態(tài)橫向、字單一而不相連的局勢,形成了上下貫通、逶迤連綿的縱向氣勢。張芝,字伯英,東漢書法家,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并稱“書中四賢”。

      東漢 蔡邕《熹平石經(jīng)》(宋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禮器碑》(明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禮器碑》原碑刊刻于東漢永壽二年(156 年),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隸書。碑文記載了魯國宰相韓敕如何為孔子的外甥家族顏氏及妻子家族亓官家減免徭役、造孔廟禮器、修孔子宅廟、制作兩車的事跡。《禮器碑》與《乙瑛碑》《史晨碑》合稱“孔廟三碑”。

      東漢 《曹全碑》(明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曹全碑》是漢代碑刻的重要典范,是秀美派的典型。字形距離較遠,而行與行的間隔則相對緊湊,呈現(xiàn)出一種橫向排列的方式。字姿開張舒展,看似平正,卻又有著可循規(guī)律的波磔。筆畫豐富多變,寓剛于柔,圓實活脫。雖細線為主調(diào),但細而不弱,細長的線條與柔軟的波挑使得字態(tài)秀美生動,婀娜多姿。布列勻稱,嚴整美觀,有廟堂之氣度。

      東漢 《張遷碑》(明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遷碑》原碑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歷來被視為漢碑中嚴整派的代表。其內(nèi)容主要贊美了張遷治理谷城期間所實施的多項利民政策,同時還記錄下參與建立此碑的相關官員及其捐贈的錢款等信息。

      碑文整體結(jié)構(gòu)嚴謹卻呆板,動中求穩(wěn),穩(wěn)中求變,一改同時期講究規(guī)則整飭的主流隸書風格,筆觸圓潤而厚重,轉(zhuǎn)折處既有方又有圓,書寫流暢且有力,落筆穩(wěn)定。

      東漢 《史晨碑》(明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字體嚴謹流麗,體勢寬扁,波磔稍斂,結(jié)體茂密,整體古雅遒美,為八分書之極品。

      03

      三國魏晉南北朝

      三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熠熠生輝的黃金時期。楷書嶄露頭角,以其端正嚴謹?shù)淖藨B(tài),成為書寫的主流。鐘繇等書法家以其深厚的功底,為楷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行書如行云流水,飄逸灑脫;草書奔放不羈,自由灑脫。書法家們以筆為劍,以墨為鋒,揮灑自如,創(chuàng)造了流傳至今的書法藝術(shù)傳奇。

      晉代書法家們追求的是“韻”,講究書法的氣韻生動、意趣天成。西晉鐘繇的《宣示表》被譽為楷書藝術(shù)的鼻祖,陸機的草隸書《平復帖》筆意婉轉(zhuǎn),風格平淡質(zhì)樸。

      東晉時期,士族文化盛行,文人雅士以清閑雅逸,嫻靜古樸為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yōu)美動人的無窮魅力,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以其高貴典雅、秀美流暢的線條贏得了極高的贊譽;王珣的《伯遠帖》更是東晉時期難得的法書真跡,被譽為“東晉風流”的典范。

      三國吳 皇象《文武帖》(宋拓) 國家圖書館藏

      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精篆隸章草,時人稱為“書圣”。字跡樸質(zhì)古情,字體猶如龍蠖盤延,蒼勁有力。

      三國 鐘繇 《宣示表》墨拓本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三國 鐘繇 《薦季直表》

      西晉 陸機《平復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牙色麻紙本墨跡。全文共九行,每行三字到十二字不等,上端齊整,下端參差。用禿筆寫于麻紙上,通篇筆意婉轉(zhuǎn),風格平淡質(zhì)樸。共蘸墨四次,墨色自然,基本是由潤到枯的自然過渡。許多字的末筆的收束向下牽引,把章草橫展的筆勢變?yōu)榭v引,字態(tài)也因勢而變,字構(gòu)件也是錯落組合。如“子楊”兩字,“子”字“豎鉤”筆畫,省略“鉤”后“豎”,似“撇”畫一樣向左下撇出;“楊”字“豎”畫向下拉長,字內(nèi)兩撇變短,變化為直接向下的線條。

      東晉 王羲之《蘭亭序》 馮承素摹?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蘭亭序》通篇一氣呵成,字字精妙,渾然天成,品味令人蕩氣回腸。筆法起伏不定,既藏又露,中鋒與側(cè)鋒交織,變化莫測。通篇二十余個“之”字,寫法盡不相同,各具特色,或抱團緊收,或斷而復連,或舒張開朗。疏密得當,通篇字形寬窄相間,錯落有致。一變漢魏樸質(zhì)書風,盡顯秀麗妍美,風流雅致。如行云流水,毫無矯飾,“文而不華,質(zhì)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

      馮承素版雖為臨摹,攲斜疏密,錯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用筆俯仰反復,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跡,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jié)合,顯得自然生動,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xiàn)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shù)風神。

      東晉 王羲之?定武蘭亭序墨拓本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王獻之《中秋帖卷》(《寶晉齋法帖》所刻的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大觀帖》中王獻之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 王珣《伯遠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名家真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百姓,皆好珍藏,求之不得。在唐代,由于帝王的喜愛,出現(xiàn)勾摹前人墨跡集帖,即《萬歲通天帖》。到宋代又出現(xiàn)了匯集歷代名家書法墨跡,將其鐫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裝裱成卷或冊的刻帖。一管柔毫,數(shù)張宣紙,具象的點畫線條承載著抽象的精神性情,王氏一族家風在《萬歲通天帖》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萬歲通天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萬歲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門書翰》卷,為王羲之、王獻之及其族人墨跡的唐摹本,共七人十帖。因武則天命人摹拓,故又名《萬歲通天帖》。此卷最接近王羲之真跡,字體端莊凝重,略有隸書筆意,結(jié)字與新體有別,寫法近似東晉普遍流行的飛揚縱肆的筆勢與字形,屬于晉代舊派書法體系,是迄今流傳下來的王氏早期墨跡珍品。

      淳化閣帖(宋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共 10 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 103 人的 420 篇作品,被后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真賞齋帖(明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本真賞齋帖是火前本,淡墨精拓,不差纖毫,可謂“紙如黃絹,墨如蟬翼”。

      04

      隋唐盛象

      唐人以“法”為尚。唐代書法家求規(guī)隆法,注重書法的規(guī)范和法度,追求筆畫的精確和結(jié)構(gòu)的嚴謹。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楷書嚴謹工整、法度森嚴;顏真卿的楷書,端莊大方,氣韻雄渾,其《祭侄文稿》,如“關羽坐帳,正氣逼人”,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李邕的行書筆力遒勁、氣勢雄渾,獨步一時。陸柬之的行書溫潤秀逸、婉約流暢。張旭的狂草,筆走龍蛇,氣勢磅礴,尤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張揚個性。懷素的草書矯健有力、飛舞靈動,詩仙李白寫詩盛贊道“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zhàn)”。

      隋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書法家、畫家米芾稱《千字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北宋文學家蘇軾也贊其“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智永的正楷深受王羲之的影響,筆鋒過處頗有王羲之《黃庭經(jīng)》韻致,化方為圓,秀美卻不羸弱。

      唐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南宋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字體硬瘦而又秀美。遵循嚴格的字法規(guī)則并保持著字形的規(guī)整,同時兼具北方碑刻的莊嚴與南帖書法的風采。書寫方式強壯且穩(wěn)固,撇捺有力,垂直彎鉤則采用了隸書的手法,向上斜挑,展示出了雄渾的氣勢。

      唐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共七十八字。書法筆力蒼勁古樸,用墨淡而不濃,以禿筆疾書,轉(zhuǎn)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jié)構(gòu)穩(wěn)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

      唐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北宋拓本)

      《孔子廟堂碑》有諸多版本,其中虞世南所書最有名。虞世南寫這塊石碑的時候已經(jīng) 68 歲,字體優(yōu)雅且豐潤,字型略微修長,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險峻之姿。其線條清晰明亮,散發(fā)出自由奔放的風采。筆勢舒展,使整個作品顯得寬敞開闊,一派平和中正之氣。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唐?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版本四)

      唐 柳公權(quán)《蘭亭詩卷》(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 國詮《善見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紙本楷書,唐人小楷上乘之作。經(jīng)書工整,結(jié)構(gòu)嚴謹優(yōu)美,筆畫挺拔腴潤,行筆遒勁舒展,飽涵隸意。全篇一氣呵成,造詣精湛。用筆精妙絕倫,無點滴油滑輕浮之感和張揚外露之態(tài)。橫勢起筆露鋒,穩(wěn)健自然,樸實直率。全文二百六十余行,四千四百多字,一筆不茍,整齊勻凈,表現(xiàn)了書者虔誠的心境與深湛的功力。

      唐 李邕《麓山寺碑》(拓本)

      麓山寺碑,位于長沙市麓山岳麓書院南面護碑亭內(nèi)(護碑亭 1962 年建)。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撰文并書,江夏黃仙鶴(前人謂是李邕化名,真?zhèn)螣o考)勒石。麓山寺碑原為青石,高 272 厘米,寬 133 厘米,圓頂。有陽文篆額"麓山寺碑"四字,清晰無損,碑文 28 行,每行 56 字,共 1400 余字。字體行書。

      唐 張旭(傳)《古詩四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 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北宋拓本)

      《多寶塔碑》用筆厚重有力、圓潤活潑,點畫精到規(guī)整、秀媚多姿,結(jié)字飽滿嚴謹、端莊平整,為顏真卿傳世最早的楷書作品,是“顏體”楷書早期的代表作,也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

      唐 顏真卿《祭侄文稿》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 顏真卿《湖州帖》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 懷素《苦筍帖》 上海博物館藏

      草書,兩行 14 字。字雖不多,但技巧嫻熟,精練流逸。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zhuǎn),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用筆圓轉(zhuǎn)勁拔,筆意灑脫而不失矩度。或因禪修苦寒美學,懷素的書法線條多纖細、瘦長。

      唐 杜牧《張好好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共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全篇書法筆勢放縱,風格雄健,很有魏晉書法的古樸風度。用筆上遵循唐代宗法二王主流,如“高”、“殊”、“云”等字可以明顯看到王羲之《圣教序》的影子。墨跡筆畫粗細對比強烈,提按動作夸張,瞬間完成動作轉(zhuǎn)換。質(zhì)重沉厚與輕靈飄逸在杜牧筆下同出,平添新奇。

      唐 李白《上陽臺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 李陽冰《城隍廟碑》

      五代 楊凝式《神仙起居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草書書法作品,內(nèi)容是記述古代醫(yī)學上一種健身的按摩法,書于后漢乾祐元年(948 年)。楊凝式的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后又學習王羲之、王獻之,一變唐法,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jié)體,都令人耳目一新。

      05

      意趣妙理的兩宋

      宋代注重“意”的表達。冠絕一時的當屬李西臺,既見唐歐陽詢、顏真卿及五代楊凝式之風,書風秀雅豐腴,又宗“二王”之法,且多構(gòu)新體,時有“國初第一”之稱。林逋筆清似梅,歐陽修字體新麗,蔡襄法度嚴謹,文彥博筆勢清勁。蘇軾的書法不踐古人,自出新意,力求于天真爛漫中,透出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黃州寒食詩帖》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的書法入古出新。米芾,不尚仕途,醉心書海,以其獨特的筆法和結(jié)構(gòu),展現(xiàn)了超脫世俗的藝術(shù)境界,風骨豪邁。宋徽宗創(chuàng)瘦金體風靡一時。

      北宋 李建中《同年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建中寫給“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托他照顧在東京汴梁的女婿劉仲謨與其次子李周士。書法用筆蒼老圓厚,形體緊結(jié)取斂勢,圓轉(zhuǎn)飄逸。

      北宋 林逋《自書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林逋的書法有一種清雅靜逸之氣,同他本人澄澈淡遠的風格相得益彰。《自書詩》筆勢瘦挺健勁,筆意類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北宋書法家李建中。起筆多露鋒,字形稍長略向右下取勢。字距疏朗,行氣貫通,留有大片空白,使得這幅作品表現(xiàn)出樸素、平實的風貌。在處理密與疏的這一對矛盾關系中,并沒有絲毫的牽強之感,反而使人感覺渾然天成、奇趣盎然。散落的布白、清雅的墨痕與平中寓奇的結(jié)體,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標致雅潔、自然寧靜的氣氛。

      北宋 蔡襄《自書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文彥博《三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韓琦《行楷信札卷》?貴州省博物館藏

      北宋 黃庭堅《諸上座》卷?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 王安石《楞嚴經(jīng)旨要》卷?上海博物館藏

      全篇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間錯落參差,并不板滯,有“橫雨斜風”之勢,得蕭散簡遠的意韻。結(jié)字修長緊聚。字勢于端莊中有奇縱的變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讓,橫筆逸出,孤撇出挑,頗有奇逸之趣。用筆清勁,起筆輕按,導送收放,使轉(zhuǎn)靈活,頗得楊凝式的筆法。

      北宋 蘇軾《黃州寒食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州寒食詩》作于 1082 年,書當在此后。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字里行間也就隨著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有所節(jié)奏變化。就行草書而言,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蘇東坡自謂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tài)”,在這卷書法 字體的大小組合,揖讓進退,乃至于如“年”、“中”、“葦”、“紙”諸字,最后一筆直下成一長豎,在布白與行氣以至于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蘇書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

      北宋 米芾《苕溪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趙佶《瘦金書千字文》卷?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在薛稷、薛曜二人的楷書基礎上融入了個人風格,更加瘦硬多筋,所寫楷書間架開闊,筆劃勁利,清逸潤朗,別具一格,被后世稱為“瘦金書”。

      北宋 趙佶《草書千字文》卷?遼寧省博物館藏

      06

      金元明清

      元明書法尚“態(tài)”。書法家們主張復古,上追晉唐,力求雅韻,強調(diào)筆墨結(jié)合,注重結(jié)字的體態(tài),保持秩序,追求莊嚴和端莊的風格。如趙孟頫的楷書,既有古意又有新意,被譽為“元四家”之首。鮮于樞的書法奇態(tài)橫生。

      明初,臺閣體風靡,其書風刻板,千人一面。明中期,蘇州吳門書派崛起,推崇晉唐遺風,力矯臺閣體之弊,名家祝允明、文徵明等聲名遠揚。清朝乾隆、康熙年間,帖學盛行,但楷書漸入館閣體窠臼。清末,帖學式微,金石碑學崛起,金農(nóng)、鄧石如等碑派名家獨領風騷。

      元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是元代贊譽最高的書法家,元朝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趙孟頫特別喜愛曹植的《洛神賦》,他一生書寫《洛神賦》多次,傳世版本也較多。結(jié)構(gòu)謹嚴,用筆圓轉(zhuǎn)流美,分行布白疏朗從容,筆意婉轉(zhuǎn),遒媚多姿,盡得魏晉風流遺韻,是趙孟頫書法力作。

      元 鮮于樞行書五絕詩頁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鮮于樞(1257 年-1302 年),字伯機,號困學山民,漁陽( 今北京薊縣) 人,官太常博士。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鮮于樞的書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取法懷素,且自出新意。執(zhí)筆多用回腕法,好用狼毫筆,寫字強調(diào)骨力。

      明?沈度《敬齋箴》?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度 62 歲時書。結(jié)字端正嚴謹,筆筆工致穩(wěn)健,體態(tài)珠圓玉潤,表現(xiàn)出精湛的功力,是“臺閣體”(明代官場書體)的經(jīng)典之作。只是因過于關注精巧與雅致,故筆墨較少變化,這也是“臺閣體”千人一面、千篇一體的通病。清代書家王文治曾制詩贊曰:“沈家兄弟直詞垣,簪筆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書制誥,至今館閣有專門。”此詩正解釋了沈度為何多書“箴”、“銘”一類文體,而少見自作詩文之現(xiàn)象。

      明 祝允明三體雜書詩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祝允明(1460 年-1526 年),字希哲,號枝山,因手生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工詩文書法,才華橫溢,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書工各體,融會貫通,蜚聲于當時藝壇,與文徵明、王寵并稱“吳中三家”,是明代中期極負盛名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博采眾長,遠法晉唐,復具創(chuàng)新意趣,成為明代書家巨擘。楷書法鐘、王宗虞、褚,行書學二王、蘇軾,草法旭、素而兼取章草意韻,然法古人而不泥于古法,呈現(xiàn)出獨特的書法風貌,自成一家。明人謂其書:“出入晉魏,晚益奇縱,為國朝第一。”存世書法作品較多,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唐宋四家文》卷、《六體詩賦》卷、《牡丹賦》卷、《歌風臺》卷等均是他各個時期書法的代表性作品。

      此《雜書詩》卷為自作詩,以楷、行、草(三體)書之。筆法沉著凝重,點畫明凈,多有古意,與其以往草書縱橫馳驟、多字連屬略有不同。此卷正值祝氏書法藝術(shù)成熟時期,故楷法精嚴,行書爽暢,草書飛動,體現(xiàn)了祝允明諸體皆能的藝術(shù)造詣。其中,草書又有小草、行草二體,以小草所書的《蓮花洲辭》《武帝賦》《足夢中句》諸詩,行筆中略帶章草書的遺意,是其以往書法作品中所罕見的。

      明 宋克《急就章》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克(1327 年-1387 年),字仲溫,長洲(今蘇州市)人。少任俠,學劍走馬,結(jié)客飲博。壯年學兵法,欲追隨豪杰之士有所作為。時張士誠據(jù)吳,宋克度其必無所成,故雖羅致而不就。杜門謝客,專意翰墨,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擅長真、草書,師法鐘繇、王羲之,尤工章草,沿襲趙孟頫、鄧文原余緒,風格古雅勁健,自成面目。時與宋璲、宋廣并稱“三宋”。

      故宮博物院藏卷,寫于宋克 44 歲時,10 接紙,1900 余字,一筆不茍,心手相應,既表現(xiàn)了宋克已臻化境的書藝,也代表了明代章草書的最高成就。筆勢勁健,風貌簡古,從“聊以自備遺忘”的自識,結(jié)合全篇精絕謹嚴的面目,可知這是宋克精心臨摹的得意之作。

      明 解縉草書自書詩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解縉(1369 年-1415 年),字縉紳,號春雨,江西吉水人。他少年登朝,才名烜赫,表里洞達。然任事直前,好臧否,無所顧忌,為廷臣所嫉。善狂草,揮灑如風雨,自成一格。有《文毅集》行世。

      明 唐寅《行書詩》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寅(1470 年-1523 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生商賈,自幼聰明伶俐,16 歲中秀才,29 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 歲赴京會試,被無辜牽連到考場舞弊案牽中,被斥為吏。此后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晚年生活困頓,54 歲即病卒。他才氣橫溢,自稱“江南第一大才子”;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明四家”。

      明文徵明行書新秋詩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 年-1559 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他幼習經(jīng)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科舉路途坎坷,57 歲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繪畫上與沈周共創(chuàng)“吳門畫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

      明 徐渭行草書詩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徐渭(1521 年-1593 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長,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等,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二十歲時便為諸生,但鄉(xiāng)試屢不得中,命途多舛。他自渭“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繪畫有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的稱譽;書法善行草,兼工詩文,被譽為“有明一人”。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十分推崇徐渭的書法,認為其“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徐渭的書法有顏真卿體勢的基礎,外加狂草滋養(yǎng),故而能夠在酣暢淋漓中見深沉厚重。全篇用筆提按節(jié)奏變化豐富,張弛有度,狂憤抑郁之氣時露筆端。

      明 董其昌行書札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 年-1636 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他遍學諸家,曾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他亦精于書畫鑒賞,富收藏,擅于山水畫,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

      清 劉墉行楷書詩文卷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劉墉(1719 年-1804 年),字崇如,號石庵,青原等。他出身望族,仕途順暢,品行高潔。謚號“文清”。他的書法取師百家,早年學趙孟頫、董其昌,后又學米芾、蘇軾等,進而學鐘繇、顏真卿,尤擅小楷。因其書法用墨厚重濃烈,時稱“濃墨宰相”。他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清四家”。

      清 鄧石如楷書詩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石如(1743 年-1805 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諱,遂以字行,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鄧石如書法四體皆工,最大成就在于篆書,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其篆書被后人視為神品。


      圖片 | 王童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quán)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quán)歸發(fā)布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為發(fā)布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服務,不代表經(jīng)觀的觀點和構(gòu)成投資等建議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