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亚洲色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久久水蜜桃网国产免费网手机 ,男女性高视频免费观看国内,老色鬼第一页av在线,久久久久精品婷婷

      訪《蟻群》作者湯問棘:“超穩(wěn)定”與“混亂”

      馮周2022-04-19 23:35

      馮周

      于去年年底出版的虛構(gòu)小說《蟻群》,掛在豆瓣的“科幻奇幻小說一周熱門榜”第一位的位置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

      對于《蟻群》而言,“科幻奇幻”這個分類過于籠統(tǒng),它實際屬于一種歷史悠久、而在近年來又在流行文化中相當受追捧的文學門類——反烏托邦小說。

      20世紀50年代,“反烏托邦”這個詞進入大眾領(lǐng)域。1930年代到1960年代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與漫長的冷戰(zhàn)難以驅(qū)散的硝煙和工業(yè)技術(shù)的突飛猛進讓人們陷入了一場長久的恐懼之中,一些最重要的反烏托邦小說誕生并流行于這樣的擔憂之中:例如葉甫蓋尼·扎米亞京(YevgenyZamyatin)的《我們》和阿道斯·赫胥黎(AldousHuxley)的《美麗新世界》,以及最為著名的,喬治·奧維爾(GeorgeOrwell)的《1984》。1970年代以后計算機技術(shù)的突飛猛進,則讓人們將恐懼的矛頭轉(zhuǎn)向技術(shù)至上和個人自由被系統(tǒng)剝奪的未來,于是有了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到威廉·吉布森的《神經(jīng)漫游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的恐懼格外多樣而巨大:從全面升級的監(jiān)控、被技術(shù)固化的社會、性別處境的失衡到未來生態(tài)的崩潰……這一切同樣體現(xiàn)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反烏托邦小說中。正如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反烏托邦小說之一《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所寫道的,“反烏托邦是對時代的悲哀評論”。我們需要這些“悲哀評論”,來具象化地處理我們的恐懼。在特朗普當選不久后,出版于七十年前的《1984》登上并蟬聯(lián)亞馬遜銷售榜首。這或許正是包括《蟻群》在內(nèi)的反烏托邦小說備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之二是,反烏托邦成為了流行文學(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的)中相當受歡迎的元素。不管是《饑餓游戲》還是《分歧者》,都為人群中迷茫不安的“孤狼”們提供了在故事中找到可以理解自己之人,并且成為改變社會的英雄的心理慰藉。傳統(tǒng)的反烏托邦主角只是想擺脫社會同質(zhì)性并且妄圖逃離(往往失敗了),然而現(xiàn)在的反烏托邦主角往往更加照顧到讀者的“爽感”,他們會學習那個同質(zhì)社會的殘酷策略并通過暴力達成自己的勝利以及舊社會的崩潰。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壞事,在這樣極端強烈的“(社會)歷史和(個人)傳記以及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間,某種意義上可以尋得更加另類突出的C·賴特·米爾斯所言的“社會學的想象力”。

      我們可以在《蟻群》的受歡迎中看到這兩者,它不僅回應(yīng)了人們對全面監(jiān)控、技術(shù)固化、性別失衡的“超穩(wěn)定社會”的恐懼,同時,擺脫了“獨狼”處境的主人公、一場通往全人類集體理解的殘酷勝利或許能為它最初在網(wǎng)絡(luò)中的流行提供一些解釋。當然,最后,我們應(yīng)當把這一切問題的最終解釋權(quán)交給作者。

      《蟻群》的作者湯問棘,同時擁有著生命科學和古代文學學科背景。“螞蟻是完美的社會性動物,每一個體完全消泯個性,令行禁止、井井有條。”《蟻群》的名字,象征對“完美”社會的追求。這是個“人為精準計劃”的“超穩(wěn)定社會”,但“沒有給自然的‘偶然性’留下空間”,這導致其凝滯、死板。“這是因為‘人’不如‘天’”,她引用道家學說,從“天”的角度來看,混亂和意外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生命科學中自然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沒有“目的”。

      |訪談|

          馮周:您在后記中寫道,《蟻群》的靈感來自于在寢室中集體討論出的一個科幻小說大綱。現(xiàn)在的《蟻群》顯然已經(jīng)大大偏離了那個集體打怪的設(shè)定。我好奇的是,在這個故事逐漸演化的過程中,寫一篇“科幻小說”這樣的類型意識仍舊存在嗎?在演化為現(xiàn)在這樣一個故事的過程中,最能讓您自己感到驚艷的構(gòu)思或者轉(zhuǎn)變在何時出現(xiàn)?您對最終的完成度滿意嗎?

      湯問棘:故事背景設(shè)定在未來,這是演化過程中始終沒變的,除此之外什么都變了,所以應(yīng)該是始終存在著“我要寫一篇科幻”的意識吧。

      至于最重要的改變,應(yīng)該是寫第二稿的時候產(chǎn)生的。我原本是想把主角寫成反抗組織的首領(lǐng),到這時候卻突然不想這么寫了。然后我就構(gòu)思了書中的“釣餌計劃”,寫完以后才發(fā)現(xiàn)晗與柔、柔與109號這兩組人物關(guān)系竟然形成了一種暗合的照應(yīng),而晗與Chaos也形成了鏡像,這是超出我自己預(yù)料的。不過我知道這本書還是很稚嫩的,尤其最后柔解決危機的部分,改了很多次仍不盡如人意,只能說作者終究無法寫出超越自身閱歷的東西。

      馮周:您曾經(jīng)修讀過生命科學和古代文學專業(yè),看似南轅北撤的兩個學科背景,分別對這篇小說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此外,您自稱受老莊思想影響頗深,這是否有浸潤到這篇小說的世界觀的架構(gòu)中?

      湯問棘:生命科學對我的觀念影響很大,這些觀念可能或多或少體現(xiàn)在了這篇小說中:我認為美的極致,就是像大自然那樣,兼具溫柔和殘酷;創(chuàng)造、守護、毀滅都是世界的一環(huán),不能說孰是孰非;自然的偉大之處在于它沒有“目的”,而人類妄圖一切納入精確設(shè)計的“社會工程”是僵化脆弱的;我們近代引進的那套庸俗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并不科學,因為大自然并不存在什么“強”與“弱”的概念。

      而談到文學,畢竟我最熟悉的文學作品都是古代文學,所以提筆寫作的時候,難免受它們影響。說來可能有點矛盾,我自認為這篇科幻是脫胎于一些中國文學傳統(tǒng)。比如我還是老套地抱著文學應(yīng)該有“風骨”的觀念;比如我向往《史記》那種對“倜儻非常之人”的書寫。

      當然影響我最深的可能還是晚明時期的思想文化,我把李卓吾的《焚書》讀了很多遍,喜歡《金瓶梅》勝過《紅樓夢》。我第一次讀《金瓶梅》還是高中,在學校圖書館借的,上語文課偷偷看,當時有個情節(jié)特別打動我。那是潘金蓮死后,龐春梅去墳前憑吊她,哭道“可惜你一段兒聰明,今日埋在土里”,這段把我讀流淚了。這兩個女人從世俗道德上來看是可惡的,但她們之間的知己之情卻又是真摯的,最有崇高美的知己之情居然發(fā)生在兩個壞女人身上了。作者的這個寫法,這種看人世的角度,以及那種帶點嘲諷又帶點悲憫的風格,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過了這些年,我愈發(fā)感到,寫小說寫到最后,就是應(yīng)該超越作者自身的價值判斷,到達一種能理解所有是非,又恍若“無是無非”的境界,而這對作者而言也是一生中難得的極樂。

      道家認為人的價值判斷是局限的,“人”不如“天”。這點被荀子批評為“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我卻很認同。我小說里描繪的社會,就是一個一切都在人為的精確計劃、精準管理下的“超穩(wěn)定”社會,然而這樣的社會沒有給自然的“偶然性”留下空間,也容不下任何“變數(shù)”,所以它是凝滯的、死板的。與這個超穩(wěn)定社會相對的是其反對者,她代號為Chaos,意為“混亂”。從“人”的視角看,當然是越有秩序、越穩(wěn)定而越好,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哲人試圖構(gòu)建一個全盤可控、井井有條、永無沖突的理想國;但從“天”的角度看,混亂與意外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小說主角晗所言:“生命本身就是骯臟和混亂,唯有死亡和虛無,才是一塵不染。”

      小說中有個細節(jié),柔的妹妹秋最開始想要“訂制”一個黑色眼睛的孩子,但最后她通過自然結(jié)合生下的孩子卻是藍色眼睛。這就是意外,是偶然,也是自然的杰作。我始終相信,這個世上的“倜儻非常之人”是無法“訂制”的,正如無法通過某種精準的教育計劃來培養(yǎng)出理想的哲人王,因為這種人是“天授之”,沒有一個模板可以參照。試圖對人進行精確設(shè)計,最后只能壓抑人的天性,扼殺上天賦予人的種種可能。

      馮周:如果按照我的個人看法,您的小說更應(yīng)該放入到烏托邦/反烏托邦小說的范疇里去探討。但問題在于,在結(jié)局時,人類達成了群體心智,這或許是某種意義上的終極和諧,而主角之一拒絕加入并死在冰原之上,我有點難以揣度您作為作者對于這個“群體心智”的烏托邦的個人態(tài)度。總體說來,作為作者,您對于這樣“群體心智”的社會有怎樣一種評判?這對于人類社會而言,是一種或壞還是或好的遠景?

      湯問棘:您說得對,我也覺得這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而正如前面所言,寫到最后,我的個人態(tài)度已經(jīng)模糊了。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個“群體心智”的社會該如何評價,只知道以柔的性格,她肯定是不愿意接受的。當然,當我從上帝視角退回到一個普通人的位置,我也可以談?wù)勎覍χ臏\見。我自己肯定是愿意體驗一下這樣的社會的,因為我一直對他人充滿好奇,渴望理解所有人。而對人類社會而言,到了那個地步,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文明”也就終結(jié)了,“文明”成了另一種形態(tài),人類自身都成為了另一種存在,或許連“好”與“壞”這兩個形容詞,也已永遠成為歷史了,所以,很難以現(xiàn)有的語言來評價。

      馮周:在某種意義上,您的這本小說中的性別處境,有點像《使女的故事》的翻轉(zhuǎn)版。作為一個女性作者,您認為在文本中討論性別議題是一種應(yīng)有之義嗎?或者說,在涉足一種女性作者人數(shù)遠少于男性作者的文學類別時,這種基于性別的前人資源的缺乏,對您而言是否造成了一些困難?

      湯問棘:本書因為要涉及家庭倫理方面的設(shè)定,所以必然要從性別議題開始,這是由寫作的思路決定的。當然,這個對性別處境的設(shè)定也有一定戲謔成分,諷刺的是把人當作工具的邏輯。有些自詡“理性”的人在給女性安排位置的時候,就是用的這種“為了社會整體”的邏輯。這只不過是功效主義的粗劣版本,其實跟“理性”沒什么關(guān)系,夸張一下就會顯得很荒誕可笑,是吧?

      至于女性作者是否應(yīng)該討論性別議題,我覺得這是她們的自由。像塔奇曼那樣寫一部《八月炮火》,不是很了不起嗎?現(xiàn)在這個問題常常引起爭論,或許只是因為有些人刻意強調(diào)“我不關(guān)心性別議題”,但潛臺詞卻是“這個議題太小了,比不上宇宙人生的宏大命題”。就像在文學研究領(lǐng)域,你只搞性別研究,也容易讓同行覺得“你這個研究方向有點狹隘吧”。其實這么想大可不必,作為一種有性繁殖的生物,性別議題可是和我們?nèi)祟惔嬖诘谋举|(zhì)直接相關(guān)的,怎么能說是小事呢?

      我在寫作過程中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其實只要真實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真實表達自我,一切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馮周:說到前人資源,在您的這部小說中有些設(shè)定,依稀可以看到一些相當杰出和有影響力的科幻作品的影子。比如兩個強大的足以控制社會的AI系統(tǒng)的爭斗,其中之一的主角最終融入了戰(zhàn)勝的系統(tǒng)中的設(shè)定,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起《疑犯追蹤》(2011)的the machine 和root;而社會積分系統(tǒng)的存在,讓人聯(lián)想起《善地》(2016);至于能滿足一切要求的機器人伴侶和相當真實的”虛擬城市”乃至于作為“偏差者”的“蟲”的存在,當然也會讓人聯(lián)想起《西部世界》(2016)。具體而言,對于之前存在的杰出科幻作品,您是否有所借鑒?作為創(chuàng)作者,您如何控制自己的借鑒程度?對于已經(jīng)被泛濫討論、設(shè)定的系統(tǒng)和大數(shù)據(jù)情節(jié),您認為您的這部作品中有何最為獨特的認識?

      湯問棘:前面兩部作品我沒看過,《西部世界》我看了幾集,沒看完。我覺得我借鑒的主要還是現(xiàn)實和歷史,科幻設(shè)定只是現(xiàn)實邏輯的延伸和夸張。比如“捉蟲”的說法,其實來自編程的debug;積分系統(tǒng)在我們生活中也早就無處不在了,現(xiàn)在有用來量化員工對公司的“貢獻值”的KPI,歷史上很多宗教也將人的善惡量化,中國古人也有“功過格”,這都是原始的積分系統(tǒng)。至于文中的那個矯正所如何治療不愛學習的小孩,我相信讀者讀到此處都能會心一笑吧,這其實都是我們?nèi)巳耸煜さ臇|西。

      “獨特的認識”不敢當,對于技術(shù)哲學,技術(shù)和人的關(guān)系,有很多專家在研究,我也只是外行。我個人并不覺得人被技術(shù)異化的問題有多么可怕,因為我記得在工業(yè)社會以前,人類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啊。我更關(guān)心的是,技術(shù)是否會讓人類某些本就存在的傾向變本加厲。比如,技術(shù)的進步是否會讓人類長期以來對超穩(wěn)定社會的渴望成為現(xiàn)實?

      《韓非子·大體》中有一個“至安之世”的理想藍圖,這個社會沒有戰(zhàn)爭,沒有犯罪,沒有豪杰,沒有歷史,人人淳樸,看上去有點像儒家的大同社會或者道家的小國寡民,但卻是通過秦制體系的令行禁止、精準控制來實現(xiàn)的。我們知道在歷史上這種藍圖很難實現(xiàn),因為人類達不到這樣的組織程度,也不能長久維持這樣的管理成本,但如果技術(shù)手段越來越成熟呢?有沒有可能實現(xiàn)一種“賽博秦制”?

      馮周: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fā)現(xiàn),如上面所提到的當代一切描繪了玄幻的未來的文學作品,實則內(nèi)核是在討論未來的“正義”(或者說,道德)以及“人性”問題。對于您而言,您的這部作品試圖討論怎樣的“正義”或者是“人性”問題?或者說,這些“元問題”在您的小說中是如何被討論的?

      湯問棘:關(guān)于人性,我想表達的首先是超穩(wěn)定社會對一部分人的壓抑,就像文中的主角晗,她生活在這個看似完美的社會,卻始終感到深深的痛苦。文中一再出現(xiàn)“關(guān)在水族館里的虎鯨”的意象,就是象征這種人。另外,人性中既有對穩(wěn)定秩序的追求,又有破壞秩序的本能,可以說人類自己就是“至安之世”的最大敵人,正所謂“要想根除犯罪,除非根除人類”。人類雖然是社會性動物,但這種社會性是不完美的。完美的社會性動物應(yīng)該是螞蟻蜜蜂,每一個體完全消泯個性,這下就真的能令行禁止井井有條了。所以本書名為《蟻群》,象征對“完美”社會的追求。可是人類畢竟不是螞蟻,人類的痛苦根源就在于既是社會性動物,又有著太強的個體意識;既要安穩(wěn),又要自由。

      不是說安穩(wěn)和自由不能并存,但兩者難免發(fā)生沖突。魯迅說“貪安穩(wěn)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這樣的矛盾還有很多,美好的理念有時候難以兼顧。

      就像我小說中的這個世界,對晗而言是痛苦壓抑的,但秋這樣的普通人卻能活得安穩(wěn)幸福,可見不同人眼中的好壞可能并不一致,不同人的“正義”甚至可能是完全對立的。這個問題,我在各種書籍中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也許它本來就沒有答案。是不是只能順其自然呢?畢竟不同的立場最終會在沖突中融匯,形成一條超越人類意圖的歷史之河。

      馮周:作為探討人類未來的無數(shù)種可能之一的小說,在某種程度上承擔了映照、警醒或者糾偏現(xiàn)實的功能,這也是《三體》和《使女的故事》為什么分別在東方和西方社會中受到極大歡迎的原因。對于您而言,您是否有期望這篇小說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或者,未來的現(xiàn)實社會)有所警醒或者說有任何可能的作用?您說您喜歡寫“怪物”的故事,這樣的邊緣書寫對于您而言,是自娛自樂,還是一種被中心呼喚并對其補充的期待?

      湯問棘:我也不知道這篇小說是否能承擔什么現(xiàn)實批判的責任,只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講我個人的收獲。有次收到一個讀者的來信,她說她是高中時讀到這本書——希望不是上課時偷看的——當時正不知道選什么專業(yè),最后受這本書的影響,大學選了計算機專業(yè),現(xiàn)在在向人工智能方向發(fā)展,自己也覺得很喜歡。我沒有想到自己的文字會真實地影響到一個人的人生,真是很高興也很感動。如果有更多期待,我只是希望能有更多女性作者能勇敢表達真實的自我,塑造千姿百態(tài)的女性角色,也能讓這些讀我們書的女孩子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

      我寫的“怪物”,其實就是生命意識特別強烈,不愿受羈絡(luò)壓抑的人。前面說到,這種人其實有一定危險性,因為他們和大多數(shù)人追求的東西可能不同。這些人是破壞者,但很多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也是由他們完成的。這種兇猛的美,就像貓科動物一樣,讓我很癡迷。我寫“怪物”,是因為他們美,而審美是私人化的事,所以大概也算是一種自我取悅吧。

      馮周:我看到在《蟻群》的簽名頁的背面印刷著安娜·彼得斯的詩歌《我非優(yōu)雅之人》,這首詩歌及其虛擬的同名歌曲是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重要線索。在您看來,藝術(shù),及其感性,對于科幻小說及其構(gòu)建的理性的冷酷未來而言,是怎樣一種存在?

      湯問棘:首先借此說一下,這首詩我并沒有查到原始來源,至今也不知道這位作者的身份,但第一次讀到就深深打動了我。我覺得它和我對“怪物”的感覺很相合。

      感性和理性,現(xiàn)在我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它們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人的情緒本身也是符合生存“理性”的演化產(chǎn)物,比如沒有恐懼的人肯定是活不長的。當今有些“硬科幻”顯得比較冰冷,可能一是只注重科技想象,寫人情則比較淡薄,不過我們總不能要求人家面面俱到;二是這個科技想象比較悲觀,這其實是我們時代的特色,以前也有過樂觀的時期,現(xiàn)在的冰冷正是作者在時代氛圍中的情緒流露,它就是一種情感色彩。

      馮周:據(jù)我所知,您的這部小說最早是在網(wǎng)絡(luò)上流傳的。Archive of Our Own等同人小說網(wǎng)站的出現(xiàn),讓文學有了新的生長途徑。在網(wǎng)絡(luò)中的傳播,對于您的這部作品的最終定稿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當您的作品從“圈地自萌”通過出版走向更大眾的群體后,是否會有某種水土不服發(fā)生?

      湯問棘:因為我是先全文寫完再發(fā)在網(wǎng)站上的,所以沒有體會到網(wǎng)文連載過程中受讀者評價影響的感覺。不過在最后出版前,也有網(wǎng)友給我提意見,指出了一些她們認為不妥的細節(jié),我由衷感謝。

      最開始我是用網(wǎng)盤免費傳播這篇小說,也有很多熱心讀者幫我推薦,但我們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跟正式出版后的關(guān)注度不可同日而語。文藝能讓更多人參與討論,無論如何是一件好事,哪怕批評的聲音再多也沒關(guān)系。作者自由創(chuàng)作,讀者自由評價,這是我心中的理想狀態(tài)。“水土不服”我覺得倒也沒有,讀者比我想象的寬容,甚至很多較為年長的讀者,包括我母親,都給了非常積極的反饋,甚至還跟我嚴肅討論了書中的主題——這是我沒想到的,我本來還以為他們會說我偏激。

      其實網(wǎng)絡(luò)亞文化小圈子里有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而且它們往往相當純粹,只是年輕人為熱愛而寫,為抒發(fā)感情而寫,不求名利,這不就是文學最本真的樣子嗎?我覺得讀者其實很渴望這股純粹的氣息,因為我們太缺乏真誠了。這兩年,退休老人楊本芬女士的《秋園》取得了那么高的評價——我也很喜歡它——就可以證明人們有多么呼喚這樣的文學作品。那么年輕人在網(wǎng)絡(luò)空間“圈地自萌”的表達,只要是真誠的,也就是可貴的,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這點。

       

      久久精品福利网站免费
      <nav id="4uuuu"></nav>
    • <tr id="4uuuu"></tr>
    • <tr id="4uuuu"></tr>
    • <tfoot id="4uuuu"><dd id="4uuuu"></dd></tfoot>
      • <noscript id="4uuuu"><optgroup id="4uuuu"></optgroup></noscript>